返回網站

恐慌發作的那一天

Panic Attack

· 臨床心理學,焦慮症,個人經驗,心理學
broken image

文/鄭逸如

發作那一天

某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,我精神抖擻地前往研究室,打開電腦準備工作,心想今天應該可以完成很多進度吧!開啟文件準備打字的瞬間,我感覺我的手部開始麻痺,而麻痺的感覺很快地蔓延到了全身,臉部、頸部、身軀、雙腿漸漸因為發麻而無法移動。最近我因為心情不佳導致胃口也不好,三餐有一頓沒一頓的,猜想會不會是因為沒吃東西血糖低,造成身體地顫抖與麻痺。我趕緊請身邊的朋友幫我買了麵包和運動飲料,可是吃完之後一點改善都沒有。除了麻痺的感覺,我也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比平常快,心裡還伴隨一種慌張之感。試著放慢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,十幾分鐘過去情況依舊沒有改善,甚至越來越嚴重,還出現了噁心想吐的感覺。

朋友們堅持帶我去就醫,將我攙扶至學校的附設醫院掛急診。在急診室裡我先是接受抽血檢驗,接著幸運地獲得一張病床,躺著打點滴,點滴裡加入了止暈止吐的藥劑。躺了不知道多久,我緊張的心情漸漸放鬆下來,甚至一度睡了過去。清醒之後,一位精神科醫生前來問診,問我的一些生活狀況還有就醫情形,還問我會不會容易有緊張、焦慮、心慌慌的感覺。她問得很詳細,大約談了快半小時左右,最後告訴我,她判斷我是恐慌發作(Panic Attack)。開了一些抗焦慮藥物給我備用,並建議我去掛門診治療。離開醫院前我做了心電圖檢查,確認沒問題之後才領藥回家。

什麼是恐慌發作

恐慌發作是突然間產生高強度的憂慮或恐懼感,通常伴隨著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、冒汗、麻痺、顫抖以及覺得有壞事即將發生、感覺快要死掉等症狀和感受。這些症狀的引發並非由生理疾病而來,例如心臟病,所以很多人送醫檢查之後都查不出什麼問題。恐慌發作通常是無預警的,也就是它說來就來,你不知道到它何時找上你,這種無法控制的感覺為生活帶來相當大程度的困擾。罹患一些焦慮類別心理疾患例如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、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)、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 disorder)的人,特別容易恐慌發作。另外季節或天氣變化之際,恐慌發作的狀況也會增加。

恐慌發作的治療

隔天我與家人出遊,又突然遇到手腳發麻的狀況,我預期自己即將要發作了,趕緊服下醫生開的抗焦慮藥,靜靜休息了30分鐘後,不舒服的感覺慢慢退去。當天我一共發作了3次,但或許是已經知道這是恐慌發作,所以相較於第一次的害怕,我可以冷靜地去應對所發生的情況了。隔週我去掛了身心科門診,跟醫生詳述我遇到的狀況,他開給我抗焦慮與抗憂鬱藥物,叫我先吃一週再來回診,而就醫至今已經沒有再遇到恐慌發作了。

恐慌發作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。常見藥物有抗焦慮的alprazolam,是屬於BZD類的藥,可以調整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GABA的活性,來改善緊張焦慮的狀態,不過有成癮的風險。另外paroxetine和sertraline屬於SSRI類抗憂鬱藥物也有治療恐慌的作用,效果甚至比BZD來的好,但因為效果比較緩慢,所以醫生通常會同時給BZD緩解症狀,待SSRI發揮藥效後再減少BZD用量。心理治療以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為主,主要方向為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,以及減少誘發焦慮的行為。

心理諮商

我本來就有定期接受心理諮商,所以也有告訴心理師我恐慌發作的經歷。後來的某次諮商,我提到了跟家人相處的時候偶爾會出現一種心慌慌的感覺,從小到大都有發生過,只是我一直不知道那是什麼,到當時才明白那也是種較不嚴重的恐慌。心理師認為我與家庭的關係,或許是打開我焦慮與恐慌之謎的大門,於是接下來的幾次諮商,我們就往這個方面去探討,結果也支持了心理師的猜想。關於諮商的過程,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。

 

心得

身為心理系畢業生,對於各類的心理疾患並不陌生,只是以往是站在診斷與治療的角度去看這些疾病。如今成為患者,經歷了發病與治療的階段,才真正懂得罹病的辛苦。我很幸運的是自己有相關的知識,知道遇到狀況的時候可以尋求什麼協助,加上身邊很多人的支持,我才能漸漸克服焦慮與恐慌。過程中很感謝在急診遇到的精神科醫師,她溫暖與耐心的問診讓我瞬間好了一半;感謝後續治療的醫師,細心講解我遇到的狀況及病因,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,讓我病狀慢慢緩解;感謝一直以來聆聽我說話的心理師,妳溫暖的陪伴是我強大的支持力量;感謝家人與朋友一路的包容與扶持,我才能走到今天。親身走過一遭之後,這些不在是書本上冰冷的知識,而是人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痛苦與挑戰。於是我發願要將自己的經歷說出來,以及把相關的知識推廣給更多人知道,幫助有此困擾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