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與負向情緒做朋友

負向情緒的好處

· 新知,應用心理學,心理學
broken image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快樂與幸福的,然而人生不如意卻是常有的事情,讓我們無法時時刻刻擁有正向情緒。負向情緒除了讓我們不舒服之外,是否真的一無是處?其實情緒雖然有正負向,卻沒有好壞之分,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。近來正向心理學漸漸成為顯學,關於正向情緒的好處有諸多研究,然而對於負向情緒的作用卻少有著墨,這篇文章將帶領大家一探負向情緒的重要功能。

整體而言,負向情緒幫助我們:

1. 認清事實
社會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研究(Forgas & East, 2008 ),研究者要求實驗參與者觀看一段錄影,錄影的內容是偷竊嫌疑犯的偵訊過程,有些嫌犯在說謊,有些則是述說事實。實驗參與者被要求辨認哪些嫌犯說謊,哪些嫌犯是說真話。在進行這項謊言偵測的作業之前,其中一組參與者會觀看一段從搞笑節目上擷取下來的影片,用來增加他們的正向情緒;另外一組參與者則會觀看關於癌症與死亡的影片,來讓他們處於負向情緒之中。研究結果發現,相較於正向情緒組,處於負向情緒組別的參與者,較能正確辨認哪些人在說謊,而且正確率顯著高於隨機猜測的結果。反之,正向情緒組的正確率卻低於隨機猜測的結果。這個研究告訴我們,負向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辨認謊言,比起正向情緒更能使人們看清事實。
2. 避開危險
負向情緒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幫助我們避開危險及邁向成功。在超過200,000年前,我們的祖先生存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環境,隨時有被猛獸攻擊的危險。這時候懷疑、恐懼、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,可以讓人們注意且避開危險的環境(Tooby & Cosmides, 2008),所以負向情緒是有助於生存的。雖然現代社會不再像古代一樣到處野獸橫行,但也是四處充滿危機,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

除了上面所述,不同的負向情緒也有它的特殊功能,以下羅列幾個:

焦慮(Anxiety)

焦慮大概是最能保證我們安全的情緒之一,如果我們的祖先外出採集時遇到猛獸,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化會讓我們產生焦慮與害怕的情緒,幫助我們與猛獸戰鬥或乾脆逃跑。如果你曾經避免在夜晚走在暗巷,或是在考試前特別認真準備,那你就曾受惠於焦慮的感覺。焦慮的感覺某種程度可以提升我們的表現,根據葉爾基斯-道森法則(Yerkes-Dodson law),中等程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的表現達到最大化,但是過度的焦慮反而會讓我們的表現變差。大多數的情緒都是如此,過猶不及。

罪惡感(Guilt)

我們討厭罪惡的感覺,但是想要避免這種感覺的慾望,正是使它變得有用的原因。根據研究(Tibbetts, 2003),容易產生罪惡感的人比較不容易酒駕、使用非法物質、偷竊或是攻擊別人。在對監獄囚犯進行的一項縱貫研究中(Tangney, Stuewig, & Martinez, 2014),研究人員發現表現較多罪惡感的囚犯,在出獄一年之後的再犯率較低。可以肯定的是,並非所有內疚都有幫助。有些人即使沒有做錯事,仍然會產生罪惡感。內疚也會變成羞恥和自我厭惡,這些都不是有幫助的感覺。但是在適當的範圍之內,內疚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困境、調整人際關係,最終讓我們做出正確的事情。

憤怒(Anger)

憤怒的情緒可能會使我們變得暴力並傷害其他人,但也可能激勵我們以和平和自信的方式為自己的立場辯護。在一項研究中(Kleef, Dreu, & Manstead, 2004),實驗者要求參與者扮演賣家的角色,與買家談判。他們的任務是以盡可能高的價格向「買家」(研究者假扮的)出售一批手機。他們能夠達成的交易價格越好,他們在實驗結束時在現實世界中獲得的回報就越大。實驗中的一些參與者認為買家對他們生氣,而其他人則認為買家是高興的。研究結果令人震驚:在談判結束時,相信他們正在與一個憤怒的買家打交道的參與者提供的手機,比那些認為他們正在與一個快樂的買家打交道的參與者提供超過30%的折扣。憤怒而產生的暴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,但如果能在憤怒的狀況下以和平堅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,是可以為自己帶來一些好處的。

小結

當然沒有人會認為充滿焦慮、罪惡感和憤怒的人生是一個滿意的人生。 Kashdan和Biswas-Diener提出了一個20%法則:健康的生活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正向情緒和百分之二十的負向情緒。為了創造美好生活,我們必須學學習面對自己的所有情緒,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。不過,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你至少知道負向情緒還是多少對我們有些好處的。

參考外電:

Three Negative Feelings that can Sometimes be Good

參考文獻:

Forgas, J. P., & East, R. (2008). On being happy and gullible: Mood effects on skepticism and the detection of deception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 44(5), 1362-1367.

Tangney, J. P., Stuewig, J., & Martinez, A. G. (2014). Two faces of shame: The roles of shame and guilt in predicting recidivism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5(3), 799-805.

Tibbetts, S. G. (2003). Self-conscious emotions and criminal offending. Psychological reports, 93(1), 101-126.

Tooby, J., & Cosmides, L. (2008).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nal regulatory variables.

Van Kleef, G. A., De Dreu, C. K., & Manstead, A. S. (2004). The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anger and happiness in negotiation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6(1), 5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