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好書推薦《你的大腦有點Blue》

史上最舒適年代,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?

· 心理學,焦慮症,臨床心理學

 

broken image

文/ 幸福地圖心理工作室 鄭逸如 (本文亦發表於哇賽心理學)

過去精神醫學多以疾病角度看待憂鬱和焦慮(症),認為這些反應對人類有害。但Anders Hansen(瑞典精神科醫師)提醒我們如果以演化的觀點來看待大腦,或許就會對於憂鬱與焦慮有不一樣的解讀。

📌正向情緒為什麼不持久?

以演化的觀點來看,人類大腦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要讓我們過得健康、快樂,最重要的其實是生存及繁衍。所有情緒的目的是促使我們行動,例如當我們擔心焦慮食物不夠吃的時候,我們就會去採集狩獵,而採集狩獵得到食物會產生愉悅感作為獎勵。這個快樂感受是不會持久的,因為如果持續太久,我們就不會想要再一次採集狩獵,這對生存來說是不利的。

📌焦慮的功能

焦慮是一個警報器,它告訴我們有事情不對勁,要趕快做什麼去改變。而這個警報器很靈敏,稍有風吹草動都會發出警訊,因為錯過放過任何危險都會對我們的生存有害。我們的記憶也會特別記得這些事件,讓我們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可以更快反應。

人類壽命大幅延長是非常近代的事,大腦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,所以雖然我不像採集狩獵時代的祖先一樣面臨那麼多的生存威脅,但大腦還是用類似的方式在反應,而現代生活會促發焦慮感的是生活上的各種壓力事件。

📌憂鬱的功能

以演化的觀點來看,憂鬱有點像是大腦的一種防衛機制。因為原始時代人類很容易因為細菌病毒等感染而死亡,所以當人們感染疾病的時候,產生的憂鬱情緒使人類退縮離群索居。一來是節省身體的能量來應付疾病,二來離開群體是可以避免族群大規模感染死亡。

📌免疫系統與憂鬱

當感染時我們身體會發炎並啟動免疫系統來因應,免疫系統很強大但也很耗能,因此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啟動狀態,所以我們會用壓力來預測危險是否即將到來。當我們偵測到一些危險、有些壓力的情境,發炎反應帶來憂鬱情緒,我們就會去退縮來減少感染的機會。

除了真的感染與壓力引發發炎之外,一些現代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,例如久坐、缺乏睡眠與運動等也會引發發炎反應。我們的大腦會誤判,把這些生活習慣產生的發炎也判斷為是有危險,然後產生憂鬱的情緒,讓我們退縮避開危險。所以為什麼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常常跟憂鬱症是有高度相關的,也可以從此觀點來解釋。

👍推薦原因:

我很喜歡作者從演化的角度來理解情緒的功能,畢竟演化是不會讓沒有意義和功能的東西存留下來的。若將憂鬱症單純視為一個疾病,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抑制它,但如果這麼快就下一個定論,可能就會錯過這一個情緒所帶給我們的重要訊息。從這本書當中我們也知道憂鬱除了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之外,也和生理的免疫系統非常有關,所以代表除了抗憂鬱藥物還有心理治療之外,可以從更多的途徑,例如運動飲食等改善發炎反應,減少憂鬱症發生及其帶來的困擾。